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百二十七章:发行铜票(下)

作者:煌煌华夏 字数:5588 更新:2024-05-06 00:04:59

格里安奇向杜广升勾勒的未来那是几十年后才能看到的场景,没人有把握来肯定或否定格里安奇的话是真是假。

但眼下,格里安奇的第一个预测已经成真了。

南京城的西北区域是相对贫困的‘贫民区’,这里生活着超过三成的南京百姓,但却只能创造整个南京不足百一的财富。

而这些贫困的百姓家庭,在对待银行的态度上正如格里安奇所说的那般,老百姓选择将自己家中的存银拿到银行兑成铜票,而后储蓄起来。

“一年息百三、最高五年期息百五。”

储蓄所得这个牌子让百姓们趋之若鹜,他们做了一个计算,如果存入一千文钱,那么五年后就可以领取一千二百五十文!

可以买好多大白馒头了。

老百姓们的关注点跟商人们恰恰相反,对于银行所提供的另一项借贷业务,他们连了解的兴趣的没寡然。

他们本就没有什么抵押物,无非几亩薄田一处偏陋的宅子罢了。

就算抵挡个百八十两银子又如何,拿来能做什么呢?

万一时间到了期换不起,那赖以生存的田产和房子被收走,一大家子就不得不去县衙申报,移民填辽东了。

至于新兴的保险总会,倒也对这些百姓们准备了一份保险。

农业险。

这个名字一目了然,就是保田产的保险,保天灾的。

如果遇到干旱、蝗灾、洪涝等天灾,导致田地绝产,则保险总会偿付今年所产农作物的等额金钱。

这份保险还是很让老百姓心动的,但那按比例缴纳的保险金又让这些百姓望而却步。

“万一今年没遭灾,那这钱给退吗?”

“不退。”

“那这保险不办了。”

这就是百姓的思维。

这些年天下风调雨顺的,哪里来的那么多天灾横祸,这保险不办也罢,省的白白打了水漂。

当然,有抵触自然也有愿意办理的。

“买个心安吧。”

比例金不过百五,也就是说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不算亏,虽然按照民族特性文化来说,大家都讳疾忌医,越怕什么越不愿意说什么,这种“只要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没买亏”的话那是万万不能当大家伙的面说出来的。

还不被别人给骂死。

办保险的人数寥寥,但是存钱的却排成了长队,许多老百姓把家里的碎银子、银饰品之类的物件淘换成铜票,而后便第一时间办理了开户手续。

多的有存五十两、三十两,少的也能存个十两八两。

可见在这一块业务上,老百姓的还是持着支持的态度,热情也都相对较高。

至于钱存入银行会不会消失,这南京城里的百姓还是心里踏实的,天子脚下嘛。

老朱家两代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是没得说,无论是太祖还是眼下的建文皇帝,那都是实打实拿老百姓当自家亲人,至今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便是当年,朱允炆为了百姓们,一怒之下把两个发国难财的亲叔叔给砍掉脑袋的壮举。

跟着这么一个皇帝,还怕被骗?

谁敢骗老百姓,皇帝老子就一定把谁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这不是朝廷本身的公信力,这是朱允炆这个皇帝这么些年坐下来自身的公信力。

而能让老百姓唯一担心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铜票本身了。

毕竟当年洪武末期大明宝钞的迅速贬值可是坑苦了这些百姓,他们一如既往的信任朝廷和这个国家,用真金白银和粮食换了一摞摞的宝钞,结果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些宝钞贬值到不足原先的三成。

老百姓不容易,几年省吃俭用,吃糠喝稀就存那么十两八两的银子,一夜之间全没了。

这种绝望感远远要超过死亡本身。

好在这一次的铜票比起大明宝钞看起来要更加精美,而且钞票上的太祖画像也让百姓们有了再信一次的勇气。

当初印钞的时候,工部的想法是把朱允炆的画像印上去,是后者一口回绝:“朕躬德薄,何以配与爷爷并焉。”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不过铜票的事还是让朱允炆很是牵挂,老百姓经不起二次上当了,所以在第一批铜票印发出来之后,他还特意从刑部大牢中找出几个即将问斩的假钞犯。

让这群假钞犯按照他们的技术仿造了一批,结果发现无论是材质还是花纹、图像都天差地别,差距明显。

精细的雕版印刷民间那是怎么都做不出来的,而且纸张的质量上佳也导致了成本增加,民间想要做出一份一模一样的假钞,必须手工复刻,一张一百文的铜票,民间自行仿制的成本就要高达八九十文,甚至有可能比这张一百文的铜票本身更贵。

当然,粗制滥造的假钞一样会诞生,就好比后世,你永远无法杜绝假钞的市场一般。

对这一点,朱允炆就无可奈何了。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斩断人心中的贪念,更唤不醒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

“无论到什么时候,承担风险和吃亏的永远还是最基层的百姓们。”

为国家计,银行必须成立,铜票必须发行。

为百姓计,那就重农抑商,坚持金银为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何其难啊。

虽然心里惆怅不已,但朱允炆还是继续大力的推行了这项政策,并为取得的成果而欢欣鼓舞。

仅开办当天,南京一城便兑出了总价两百一十万两的铜票,而这些铜票又全部被存入了银行内。

且无一例外都是五年的长期储蓄。

比起储蓄来,贷出去的可就多了不少。

价值高达一千八百万两官锭或等银大额票劵被南京城里的商人瓜分!

而他们的选择,却全部都是一年短期或两年期,没有一个是五年长期贷款。

赚钱要趁早。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对于商人们来言的属于财富的狂欢。

“朕怎么感觉,三个亿都发少了呢。”

朱允炆突然觉得,掌控巨额财富带来的快感,并不比权力要淡薄多少。

毕竟掌控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而掌控财富,却可以恣意的享受。

“三个亿不少了。”

郭资拿着手里一摞贷款的名单,叹了口气:“一千八百万两贷出去,收回来的将不仅仅是数千万两银子,也可能会有无数颗滴血的人头。”

经商没有全赚的,赌桌之上,有赢就有输。

“他们也知道赌输的下场,但他们还是做了,不是吗?”

朱允炆冷笑一声:“这就是商人,眼下的大明遍地都是黄金,他们想要钱去山西开煤,去漠庭搞羊纺织。去泉州出海,这些哪个不需要大资金的投入。”

这些贷款将成为商人脖子上的绳索,逼着他们去前进和赚钱,也逼着他们充满扩张的思想。

在这种压力和思想下,他们就会鼓励一切能为他们带来财富的行为。

无论是血腥的对外扩张,还是残杀剥削国外那些不在大明律法保护下的外国蛮夷。

双手染满别人的血,总是要比染满自家人的血更好。

无关乎道德和良知,这是贪婪和为了活得更好

或者,商人本质上就是书中所讲的那般,是一只每个毛孔都在滴洒鲜血的猛兽。

但不管如何,随着铜票和有价票劵的推行,大明即将成为一片热土,一片供资本萌芽的热土!

(刚看新闻,江西正面临着不逊色九八年的洪峰威胁,江西加油!所有洪区的同胞加油!

向一线抗洪救灾的子弟兵致敬!)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6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